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一生倾资办学,在家乡厦门投资兴创立并亲自规划建设了著名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两处学校区,建成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被称为“嘉庚建筑”。嘉庚先生热爱熟悉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闽南当地的传统民俗,根据他在南洋各地接触到的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他精心规划设计了这两处地方。嘉庚风格建筑不仅仅指的是建筑本身,还有嘉庚先生对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规划。
嘉庚先生不是专业的建筑师,但是他设计建造的建筑物美观、坚固、大方、经济,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在长达半个世纪里却始终彰显着独特的个性风格,成为构成厦门城市建筑风格、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今,有一大批建筑学专家学者专门从事嘉庚风格建筑的研究,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后来兴建的建筑也是在尊重和延续嘉庚风格的基础上建设的。
集美学村创办于1913年,它是一处全面规划建设的包括小学、中学、师专、水专、商专众多学校(现今已整合为集美大学),加上图书馆、体育场、学生宿舍、小公园(包括嘉庚先生的墓地鳌园)等在内的学校城。在选址上,嘉庚先生选择了向南朝海边的地势较高岸边,建造学校,完全符合了地方传统的风水观念。在规划上,因地制宜组成了严禁对称、围合感强,又主次分明的总体规划布局。集美学村面临海湾,景色优美,在海边利用几个突出的高地,组成几个分散集团式结构,最南边建有嘉庚先生墓园鳌园,此园规划沿河岸设置,布局严谨,为填海而建。鳌园由门廊、纪念碑、嘉庚墓组成。嘉庚先生建设鳌园时并没有设计图纸,都是走到哪建到哪,但是鳌园竣工时俯瞰竟呈现出一个繁体字的图书馆的“图”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嘉庚先生对规划建设的敏锐直觉。鳌园更集合了当时闽南技艺最高超的能工巧匠,为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石雕艺术品。
厦门大学创建于1921年,位于厦门岛东南部沿海山地上,背山面海,西临我国南方最大的佛寺南普陀,风景优美。利用临近的南普陀寺和北依的万石岩,因地布置主要教学楼和办公楼,并开辟了楼前的石质山坡为运动场的看台,使得主楼形体突出,面向大海,海景极佳。原本建南楼群是由嘉庚先生委托美国设计师设计的,为品字形,五座楼局促在演武场西北一角,费用很高。嘉庚先生任务这样的建筑设计会将演武场的场地占去许多,势必影响将来整个学校的布局和发展,他把品字形楼房格局改为“一”字形,在演武场北面的中心,这样以来五座大楼前拥有了广大的活动场地,雄伟壮丽,也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
1950年,厦大扩建,嘉庚先生亲自主持扩建厦大的基建工程,先后兴建了建南大礼堂、图书馆、生物馆、化学馆、数学物理馆、医院以及作为师生宿舍的芙蓉楼四座、国光楼三座、丰庭楼三座和竟丰膳厅、游泳池、上弦场等,建筑面积近六万平方米。这一时期楼房的建筑风格较建校初期有所突破,白岩红砖琉璃瓦,骑楼走廊配以绿栏杆,传统民族风格又不乏南洋的亚热带风情,红绿白三色搭配,色彩调和,鲜艳夺目,是“嘉庚风格”新的典范,成为全国高校的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嘉庚先生认为学生宿舍建走廊可以在那里看报吃茶,使房间更宽敞,使住宿条件更加卫生。所以宿舍增建走廊,这是其他地区的高校所没有的。
嘉庚风格建筑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特征。其建筑呈现出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南洋建筑的拼花、细作、线脚等;其空间结构上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在选材用工上“凡本地可取之物料,宜尽先取本地生产之物为至要”。厦大群贤楼群、建南楼群均为“一主四从”的组团结构,即以上楼为中心,其它四幢从楼沿两侧对称“一字”排开,主楼以中式风格为主,从楼以西式风格为主。陈嘉庚先生深受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和多年南洋侨居生活的影响,汲取了中西文化不同的审美观,既注重中西交融又突出地方特色。
嘉庚建筑风格的形成,是嘉庚先生吸纳古今中外优秀建筑文化,并结合闽南传统文化的建筑结果。他兴建的楼宇,立面形态通常表现为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往往是屋面中式,屋体西式,细部刻画南洋式;在建筑组团中主楼中式,其他西式(如厦门大学建南楼群、群贤楼群),或主楼西式,两侧中式,两端西式(如允恭楼群)。中式屋面的秀丽、挺拔、隔热、保湿的优点和西式屋体的通风、明亮、布局自由的长处在这里相得益彰,从而使东西方两种古老的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嘉庚建筑的整体、局部和细节之美,折射出陈嘉庚先生丰厚的建筑艺术修养和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建筑观。他兴建的一系列校舍大都“依山傍海,就势而筑”,有的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改造,有的配以楼亭台阁点缀自然景观,有的将雕刻、绘画、园林艺术融入其间,较好地处理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人工美和自然美、整体美与局部美交相辉映,和谐统一。在细部的处理上,他充分利用闽南地区盛产各色花岗岩和轴面红砖的优势,充分发挥闽南能工巧匠地创造性,以镶嵌、叠砌的高超技艺,在柱头梁底、门楣窗楣、墙面转角、外廊立柱上拼饰图案,配搭色彩,进一步提升了校舍建筑的整体美感,展示了嘉庚建筑的细节之美。为了适应闽南地区气候湿热的特点,嘉庚建筑不仅窗大门阔,明亮通风,而且各楼的南面甚至南北两面均辟有雨盖走廊,可以遮风挡雨,避免日晒。大多数建筑物周围都留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形成所谓“有楼就有场”的结构布局,这种建筑设计更加适合师生学习运动和居住生活。
嘉庚建筑大量运用白色花岗岩、釉面红砖、橙色大瓦片和海砺壳沙浆等闽南特有建筑材料。这不仅使得嘉庚建筑的工程造价大为降低,而且使得嘉庚建筑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陈嘉庚先生就地取材和保持闽南建筑固有的风格的做法,是他注重民族特色和尊重自然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他崇尚节俭、不事奢华的作风在建筑方面的自然流露。
嘉庚建筑在继承闽南红砖民居优长的基础上,改良仰合平板瓦为“嘉庚瓦”,革新双曲燕尾脊为三曲、六曲燕尾脊,总结优化传统的彩色出砖入石建筑技艺,以及尝试西洋式、南洋式、中国式、闽南式多元建筑风格的互相融合,体现了陈嘉庚先生善于博采众长、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求变的可贵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发展观。嘉庚建筑在汲取欧式、南洋建筑精华的同时,不刻意追求洋化,不埋没本民族特色,而以“穿西装,戴斗笠”的形式实现民族风格与现代功能性结构的结合,集中体现了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赤子之情。
嘉庚建筑记录下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艰辛历程,向后人展示着嘉庚先生崇高的人格风范。在集厦两校的创立过程中,从选址、规划、绘图到监督施工以至楼舍命名,嘉庚先生都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曾于1919年专程回国三年,亲手主持兴建了一大批早期校舍和公用建筑。1950年他回国定居故乡集美后,更以七八十岁的高龄,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家乡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地建设。集美学校各校、集美鳌园、厦门大学和厦门华侨博物馆,无不留下他巡视工地地忙碌身影。有嘉庚先生主持兴建地工程,不仅施工进度快,而且建筑质量特别好,各种费用俭省。他常说:“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他为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建筑了那么多的高楼华屋,却从不以自己的名字冠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钦佩。
嘉庚风格建筑是20世纪上半叶的产物,是嘉庚先生结合西方古典艺术的建筑、因地制宜,是闽南最具魅力的特征建筑之一,以其中西合璧、古朴大气、庄重恢弘和浓郁的闽南地域特点而屹立于中国建筑之林。嘉庚精神和嘉庚建筑都是中华大地上的瑰宝,是后人们的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陈嘉庚与嘉庚建筑
发布时间: 2011-09-24